車胎被扎萌發(fā)創(chuàng)業(yè)想法
11月26日,在寒風瑟瑟中,于華靜騎著摩托車沿著市區(qū)世紀大道,由北向南緩緩駛來。車前掛著各種輪胎,車后放有一個工具箱,而這便是于華靜的“流動補胎車”。
于華靜今年42歲,做流動補胎人已經(jīng)有10年時間了,而之所以做起了這個行當,還是要從他自己騎摩托車的經(jīng)歷說起。
于華靜告訴記者,在上世紀90年代初,因為工作和生活需要,他買了一輛摩托車。雖然很方便,可一旦遇到車胎被扎或爆胎現(xiàn)象,他就傻了眼。尤其是晚上,遇到這種情況更讓他無奈。有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,于華靜的車胎被扎,他推車走了很長時間的路也沒找到修補輪胎的店,后來好不容易聯(lián)系到朋友,朋友趕來幫他修好車胎。
“現(xiàn)在騎電動車、摩托車的人很多,我相信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(jīng)歷。”于華靜說,也就是從那時起,他萌發(fā)了流動補車胎的想法。說干就干,因為比較愛好修理,他在經(jīng)過一番學習后,買來氣筒、膠水、螺絲刀等工具,找來一輛自行車便上路了。
一年最多凈賺5萬元
“流動補輪胎的成本雖小,但自己承受的壓力卻不小。”于華靜說,他在工廠做過機械工,當過保安,還與人合伙開過裝潢廠,由于各種原因沒有成功。而選擇這份職業(yè),周圍的人大多認為他不可能成功。
起初,于華靜的生意很冷清,有時一天一個生意都沒有,偶爾有生意需要出門“碰”。對此,經(jīng)常有人笑話他,問他:“今天抓了幾只‘兔子’?”而他的回答經(jīng)常是“沒有”。第一年,他只賺了600元。
“我并不氣餒,因為我心中有個信念,就是不管什么生意,只要堅持做,總有一天會做好。”于華靜說,靠著家里種的幾畝地,他堅持了下來。考慮到知道他做流動補胎的人少,于是他把自己的聯(lián)系方式和業(yè)務印在了名片上,到各個小區(qū)、工廠等地去發(fā)放。
通過3年的努力,他將數(shù)千張名片發(fā)放了出去,慢慢地認知度提高了,生意也有了起色,目前已經(jīng)有20多家工廠的工人、近10個小區(qū)的居民對他比較認可。“初步達到了‘只要有人車胎壞了,就能想到我’的效果。”于華靜說。
為了提高效率,一年后他把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。第二年,于華靜凈賺2000元,第三年已賺近萬元。去年,于華靜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,凈賺5萬元。
補胎技術(shù)不斷升級
剛開始時,于華靜只能修補自行車胎。后來經(jīng)過不斷學習,他慢慢學會了修補摩托車和電動車的車胎。就這樣,修補技術(shù)越來越嫻熟,于華靜也更忙碌了。
11月的一天,一名女士在早晨5點多的上班路上,電動車胎被扎,打電話要求修補;5點半,又有客戶打來電話;晚上9點多,一名男子的摩托車壞在了龍山路上,還想要他立即趕赴修理……當天,從早到晚,幾乎沒有停歇,共維修了18輛車。
“這個活,需要隨叫隨到。”于華靜說,為此,無論春夏秋冬,他都會在每天早晨4點起床、洗漱、做飯、收拾家,隨時準備出門干活,晚上往往8點多才能回家,忙碌而充實。
“做了這么長時間的流動補胎,現(xiàn)在我有了自己的想法。”于華靜說,他現(xiàn)在主要在文登經(jīng)濟開發(fā)區(qū)附近區(qū)域做生意,別的區(qū)域則有些鞭長莫及。希望有人和他一起合作,共同服務好那些有需要的市民們。
誠信經(jīng)營贏得贊譽
近日,市民初女士在晚上騎電動車回家時,車胎突然被扎沒氣了,而當時路上行人漸稀,周圍的好幾個修車店都下班了。后通過多方打聽,她同于華靜取得了聯(lián)系,在說明了情況和事發(fā)地點后,于華靜很快趕到并將車胎補好。“正是有了于師傅,像我這樣的市民才減少了不少麻煩。”初女士說,流動補胎雖然不是很起眼,但社會上需要這樣的人。
還有一次下雨天,市民劉先生騎的摩托車壞在路上,他在撥打了于華靜的電話后,于華靜既沒有因為下雨而推遲修理,也沒有因此多加一分錢,讓他很感動。
“既然選擇這個行業(yè),那就要做好,堅持誠信經(jīng)營。”于華靜說。無論是頭頂烈日,還是風霜雨雪,他在接到維修的電話后,都爭取第一時間趕過去,做好服務。在收費上,他尤其注意,單純補胎維修的收費是5元,他會根據(jù)路程遠近再適當增加1至5元,這些都會和對方事先說明。
“多虧了有你,要不就太麻煩了。”“車壞在半路上,拿錢給別人修理也找不到人,你真是幫了我的大忙了。”“給了你補胎錢,我也非常感激你。”……每每聽到這樣的感謝話語,于華靜就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驕傲和自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