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五輛CJ50,正是我們用了5個月時間試制出來在國慶節(jié)當天對全國人民的獻禮。”回憶起30年前的事情,已退休10多年的嘉陵集團原副總工程師陳興明仍然萬分激動,他說:“那是我們嘉陵人用榔頭敲、用手磨出來的‘爭氣車’!重量大概在100斤左右,時速可達六七十公里。”
溯源CJ50的誕生背景,可以清晰地看到,中國第一代摩托車人那種奮發(fā)圖強的影子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,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的趙紫陽提出,軍工企業(yè)有人才、有技術、有設備,要發(fā)揮特有優(yōu)勢向民用產品進軍,趙紫陽提出要向南斯拉夫共和國學習,造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。1978年,跟所有的兵工企業(yè)一樣,嘉陵同樣面臨和平年代槍彈需求大量減少的窘困。嘉陵及時解放思想,迅速貫徹中央提出的“軍民結合,以軍為主,以民養(yǎng)軍”的方針,開始探索民品生產的路子。“我們廠當時的黨委書記孫壽彭就像省里表態(tài),嘉陵就要搞摩托車。”陳興明說,當年孫壽彭提出這樣的戰(zhàn)略時,還遭到了不少兄弟企業(yè)的嘲笑,因為當時代號為“451”的嘉陵廠,在四川八大軍工企業(yè)中,只能算是“老幺”。
“能夠制造中國第一臺民用摩托車并不是偶然,它離不開嘉陵深厚的軍品生產制造底蘊,是嘉陵人解放思想的必然產物。”71歲的原嘉陵集團總裁郝振堃這樣解釋當年這段歷史。
1979年4月20日,嘉陵開始組建摩托車研究所,到9月15日,第一輛“嘉陵”民用摩托車就組裝成功,經過200多公里的試車,其主要性能指標超過了南斯拉夫托馬斯公司某型摩托車。當年10月1日,當?shù)谝惠v嘉陵牌CJ50摩托車駛進中南海時,中央領導薄一波親自迎接了這份民族工業(yè)的厚禮,隨后5輛嘉陵CJ50型摩托車在天安門廣場繞場騎行一周,反響,甚至引起了日本的重視,當年生產的55輛摩托車,全被北京市民買走。
隨著1980年嘉陵摩托車投放市場,中國大地上刮起了“嘉陵旋風”,在很長一段時間內,“嘉陵”成了摩托車的代名詞。通過成立“經濟聯(lián)合體”,嘉陵摩托車年生產能力從2500輛,到1985年形成了年產35萬輛、總裝60萬輛的生產能力,成為國內摩托車行業(yè)生產能力最大的聯(lián)合體。
為了盡快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,實現(xiàn)摩托車生產的高起點、多品種、大批量,1981年,嘉陵確定了先引進國際先進技術,然后自主開發(fā)創(chuàng)新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。于是嘉陵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(yè)——日本本田公司簽訂了第一個《技術合作合同》,對嘉陵自己開發(fā)的CJ50車進行技術改造,邁出了中國摩托車工業(yè)技術引進的第一步。
通過合作,使CJ50車很快達到了國際同類車型的先進水平,1982年,“嘉陵”CJ50型摩托車在春季廣交會參展,經香港客商代理出口國際市場,成為中國摩托車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摩托。1986年12月,“嘉陵”CJ50型摩托車獲“國家銀質獎”。1983年,嘉陵和本田再次簽約,引進70車的產品技術和關鍵設備。70車的引進,為嘉陵的飛速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,嘉陵進入亢奮的十年,如今,,嘉陵摩托車已擁有35-600cc共10余種排量上百個車型。有了CJ50的成功經驗,在此基礎上開發(fā)的嘉陵70摩托車被車迷親切稱為“黑驢”,成為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批暢銷車型,也正是這款“騎不壞的車”,作為那個時代重要的運輸和交通工具,見證了人們走向溫飽奔小康的路程,同時也成就了嘉陵在當時車壇上無可替代的地位。1989年,嘉陵自主開發(fā)生產的JH125型摩托車通過國家技術鑒定,投入批量生產,標志著嘉陵進入自主研發(fā)生產的歷史新時期,同時也為中國摩托產業(yè)的大發(fā)展培養(yǎng)了大批技術人員,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重慶摩托車配套企業(yè)和諸如力帆、隆鑫等重慶民營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,進而帶動了中國整個摩托車行業(yè)形成自主開發(fā)能力。
嘉陵CJ50資料
下線時間 1979年
發(fā)動機型式 單缸、兩沖程
排量 50ML
最高車速 ≥60km / h
最大載重 70kg
整備質量 49kg